查看原文
其他

愿业力止于此 | 《梅尔罗斯》,深度致郁

陶孟轲 愚者初心 2022-10-26

今天要写的,是一部英剧《梅尔罗斯(Patrick Melrose)》。短短的5集剧串起了男主人公Patrick Melrose的一生,讲述了他惊恐万分又难以启齿的童年,以及父母和父母的挚交们对他的影响是如何延续到他的成年生活的。男主是由卷福B.C.本尼迪克特·康伯巴奇饰演,演技炸裂。豆瓣评分9.1,除了炸裂的演技外,留下了太深的孤独与绝望。


  • “Heroin is LOVE” (海洛因是爱)

Patrick生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英国上流社会家庭。父亲强势、专制、扭曲、变态,母亲抽离、漠然、自身难保。家里从母亲到佣人,无不惧怕他。父亲的朋友们也惧怕他的淫威,任何只要有父亲在的场合,人们都趋炎附势。父亲有一句口头禅:Only the best or go without. (宁缺毋滥,只要最好)而这句口头禅后来也被Patrick所继承。


“P-trick!”父亲大喊他的名字,把他唤上楼,以莫须有的罪名“教训”他,“教训”的方式便是强暴了八岁的他。以及在八岁之后的好多年,都在持续强暴他。在第一次发生这样事情的时候,墙上有一只壁虎爬过,八岁的他想:也许我把自己放进壁虎里,就能挺过去了吧。那便是他精神分裂起病的时候。


八十年代的Patrick变成长成了一个深度瘾君子,没有朋友,只有花不完的钱和无止境的性与毒品。就像所有的成瘾一样,海洛因协助他逃避了真实的世界。在毒品与现实世界的间隙,有关父亲的记忆像是不曾散尽的阴魂不断侵扰着他。他的脾气阴晴不定,动不动就会大发雷霆,他无法和人有真实情感的交流,他如此痛恨父亲,可他却成了和父亲一样的人。


他渴望爱,从小就是,渴望母亲带他离开这样的家庭。母亲向他许诺,一定带他离开。但软弱的母亲向他许下的诺言从来就没有实现过:许诺带他走,却一个人走了;许诺会回来,但再也没回来;许诺倾听他许诺爱他,却分身无力只能忙着舔自己的伤口。


他的世界从此分裂,幼小的他无法将自己从这样被施虐和凌辱的生活中释放,他被独自留在了那里,留在了地狱,没有爱,却也无法死去。


长大后,那个深深的对于爱的渴望的坑洞,便不断被海洛因和性填充着。他并没有体会过爱是什么,便将海洛因与性,误当成爱。这部剧深深致郁的一个地方就在于——人们如此渴望爱,把海洛因当作爱,把性当作爱,把暴力当作爱,把控制当作爱,甚至把灵性当作爱,唯独不把爱本身当作爱,也不敢真正接近爱。


  • “你有多渴望爱,就有多恐惧爱”

三月份在写完《是啊,我们都渴望爱》之后,我一直想写一篇《我们本就是爱》,可却迟迟下不了笔,总觉得在这两个状态之间差了一些什么。直到五月上超个人呼吸课的时候Ingo说了这句话:“你有多渴望爱,就有多恐惧爱。”他话音未落,我就像是受到了一记重创,所有的生命故事、来访者的生命故事,就像在眼前过电影一样,哭到根本停不下来。


爱与恐惧一直在打架,当你去爱去接受爱的时候,同时也是处于一种极度脆弱的状态,因为你是敞开的,从你的心、到身体、到能量场,都是敞开的,这意味着除了你会接收到爱,也可能会因着这防御被卸下而接受到伤害。


对于一个在现实生活中未真实地体验过无条件的、安全的爱来说,这样的爱也可能被看作是极大的威胁。因为他所体验过的爱,都是有附加条件的,都是混乱的,都是说一套做一套,从来不一致的。


对于小Patrick来说,那种混乱和不一致是:父亲口口声声说爱他,却凌辱他施虐于他;母亲口口声声说爱他,却对父亲的行为视而不见,在孩子最需要她的时候走开


对于影片外的人们来说,那种混乱的爱便是:你说爱我,却只接受我乖的时候,顽皮或者释放天性的时候就会挨打;你说爱我,却对别人对我的暴虐真只眼闭只眼,我的求助永远得不到回应;你说爱我,却在我出生之前想方设法要打掉我……“我”作为一个活生生的生命,从未被全然地爱过与接纳过……



咨询中时常会触碰到信任议题:对自己不信任,对关系不信任,对感情不信任,对伴侣不信任,延伸到对更大的存在不信任。而通常这个不信任的背后也都有很强烈的对爱的渴望。“我想爱(你),可却不知道该如何爱。我也渴望被(你)爱,可我不相信这样的自己值得被爱。”可是在生命中,身为孩子从未被信任和尊重过,成人之后又怎么会信任与尊重呢,那份深埋在心底的爱的种子,一直在沉睡啊。


孩子对于父母的感情,通常是极度复杂的。成长中故事的迭代,对父母的感情是爱恨交织,而对于那部分恨和愤怒,却不允许被正视和表达,而卡在自己对于恨的恨上。“我是一个这么孝顺的人,我怎么能够恨我父母?”“他们虽然对我不好,但我这样做也是仁至义尽了,我不能恨他们。”“我不想谈这个话题,没法谈(声音颤抖着)。”即便极力想要压抑那个愤怒与恨,这份感情都是非常真实不容否定的,但这不代表人们不爱父母,也不代表人们需要完全否定掉爱,因为在这个过程中,爱也同样存在。



剧中Patrick和Julia在他母亲葬礼之后又一段对话:

P:其实我无法对我对父母的感情下定论。

J:听起来很心累。单纯厌恶他俩不会更容易一些吗?

P:是,我试过恨我的父亲。没什么用。事实上,我心里是五味成杂的,轻蔑、遗憾、暴怒、恐惧,还有亲切……

J:亲切?!

P:对,我想到他从前有多不开心,他俩都是。当然,之后我想到我自己也有儿子,那种厌恶之情又席卷而来。

J:(也有孩子的Julia这话题接不住了,复杂地情绪无法言语化,她便转换了话题……说起了哭花的眼线,还见诸行动地把女服务生怼了。)


  • 愿业力止于此

如果去看Patrick的原生家庭,他的父亲对他施暴,他父亲的父亲也对他父亲施暴。在他自己浪子回头终于成家了之后,对于他的两个儿子,他如此尽力地想要克制住自己的暴怒,却仿佛是在螳臂当车,在代际中传递的愤怒与恨,业力,就像是深深的惯性模式,刹不住车,眼看着就是直直往深渊里摔。他无数次想死,重度抑郁,精神分裂,有了孩子之后,那种死去的想法就变成了耳语般的诉说,当他独处的时候,就会席卷而来。他说:这代代相传的毒瘤,我宁死也不愿让它传递到我们孩子身上。



而她的母亲,离家了之后全身心的投入到了慈善中,慈善和灵性成为了她的避风港,成了她逃避的地方,逃离这个家,逃离婚内强奸,逃离对孩子的愧疚,逃离所有的责任。她对所有人都好,却唯独无法亲近儿孙。她用她的钱和慈善,企图去换取别人对她的爱和关注,可当她把房子真的捐给慈善基金会之后,重病的她却被她所信任的人弃之如敝屣。她以为钱可以换来爱,她以为灵性就是爱,可到死都没有真的从仇恨、自责与低价值感中解脱出来。


当Patrick回想起儿时父亲对自己的凌辱,那是在此之后二三十年都无法说出口的沉重。父亲告诉他,如果你对任何人说了,我就抽死你。哪怕父亲死了之后,这个威胁还一直在发挥着作用。当他好不容易鼓起勇气告诉母亲的时候,母亲的回答却是:我也是。在家庭中,他们都成为了暴力的受害者。而我们很难说父亲本身不是受害者,在父亲的原生家庭中,他对孩子所有的施暴,也许也正是他自己的童年经历。


Patrick反复重复着一句:Nobody should do that to anybody else. 谁都不应该这样对待别人。我也反复在咨询室中听到来访者们的生命故事,听到受创的灵魂说着这句话:谁都不应该这样对待别人。



剧中最后,Patrick在想象中回到八岁,回到父亲让他坐到床上的场景。

父:过来坐这儿。

P:不。

父:你说什么?

P:不要。我不会再照你说的做。

父:Patrick,不许对你亲爱的老爸这么说话。

P:这是错的。你错了。谁都不应该这样对待他人。

父:(哭泣)对。


“有些时候,那些最该受到指责的人,也值得最深的慈悲。”

愿业力止于此,在我们有力量和爱对惯性模式说不的每一个瞬间。就此解脱。


关于影评,你还可以看这些👇

渴望融合的我们,终经历分离再次重聚 | 《寻梦环游记》中的根与灵

红豆沙,是铜锣烧的灵魂呐!|用唤灵之术酿造《澄沙之味》

时间旅行者的爱情|《你的名字》,我早已稔熟于心

我们离魔法世界到底有多远?|《奇异博士》点燃的魂

生命旅程 往复不息|《大鱼.海棠

关于书评,你还可以看这些👇

你的左肩上站着死亡|12人.12书.12月

韶光转瞬,彩虹易逝|12人.12书.12月

关于“我是谁”的迷思|12人.12书.12月

在业力之海中沉浮|12人.12书.12月

诚实的身体,穿梭时空的疗愈|12人 .12书.12月

闭嘴,开始写|12人.12书.12月

不完美中的平衡|12人.12书.12月

禅意地写 禅意地活|12人.12书.12月

我们终此一生,就是要摆脱他人的期待,找到真正的自己

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